【https://www.ytyaosen.cn--400分大学】

导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扶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扶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党中央提出的极具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省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其精神实质,就在于“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能不能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能不能实现脱贫落实到人、落实到户,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精准”二字,在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中体现扶贫开发的成效。

着力破解对象识别难题,实现扶持对象精准。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第一个精准就是扶持对象精准,强调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第一道关口”把不好,扶贫对象信息不准、家底不清,不仅导致扶贫开发瞄不准贫困人口、效果不佳,甚至还可能出现扶贫资金没扶到贫却扶了富。真正把贫困的底子摸清摸实,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挑出来,要求各级各地进一步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特别要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把精准识别、动态调整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个人口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着力破解“造血功能”不足难题,实现项目安排精准。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十二五”以来,我省共解决了22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但贫困地区总体上仍面临“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缺乏产业和项目这个“干细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啃下扶贫开发的“硬骨头”,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要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决定》提出的“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融合发展”的思路,实现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使扶贫开发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着力破解“大水漫灌”难题,实现资金使用精准。过去扶贫投入碎片化,像“天女散花”,其结果必然是扶贫效果不好,群众受益不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就必须落实《决定》部署,实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县”,创建扶贫投入县级整合的刚性机制。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扶贫投入的主体责任,真正把扶贫资源拿出来,把权力放下去;县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的主体责任,找准贫困村、贫困户的“穷根”,把各类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从而有效解决各级各部门的扶贫资金管用分治、渠道分流、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着力破解规划落地难题,实现规划措施精准。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当前各级各地的扶贫脱贫规划不少,但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却不多。有的规划是一任一变,前任规划后任不用;有的规划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最终沦为一个摆设;有的规划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决定》提出,各地各部门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三五”规划,制定精准扶贫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规划,必须聚焦“精准”,把项目和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通过加强与上级各项规划精准对接,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化扶贫规划的刚性约束,确保规划和措施精准落地、开花结果。

着力破解机制不畅难题,为精准扶贫精准发力提供有力支撑。扶贫资金投入来源分布广,总量也不少,但真正使用起来却往往困难重重,多有掣肘。问题出在哪?体制机制不畅,是影响扶贫开发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实告诉我们,权力分割、各自为政必然造成“中梗阻”,克服门户意识、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建立上下畅通、协调联动的扶贫长效机制。当前省委、省政府已决定建立“1+N”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支撑体系,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我省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该担的责任主动担,该放的权力尽快放,该让的利益彻底让,不推诿、不拖延、不截留,树立全省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形成共同为扶贫想招、一起为扶贫发力的生动局面。

扶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二)

大凡攻坚战,拼的是毅力与韧劲。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在这“一篙松劲退千寻”的关键节点,省委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强调,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这是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的一次再盘点、再对标、再动员、再部署。

这些年来,我省扶贫开发成绩有目共睹。但要赢得这场攻坚战,可谓困难不小、压力很大:目前还有596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帮扶,贫困基数大、贫困程度深。同时,前期的脱贫成果还不稳固,不少脱贫对象的抗风险能力弱,还存在因病、因灾返贫等现象。

立足当前全省扶贫开发的情况,需要我们立下“愚公志”,结下“血脉亲”,把工作抓早、抓实、抓细,让贫困群众“一个不少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抓早,就是要带着紧迫感,尽量将工作往前赶,把工期往前排。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剩下不足六年时间。工作抓早一份,就能赢得一份主动,就能让贫困地区早一天摘下贫困的帽子,让贫困群众早一天迈进致富的门槛。

抓实,就是要眼睛朝下看、脚步朝下走,察实情、做实事,真扶贫、扶真贫,不走形式,不图虚名,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多做一些调研工作,多干“授人以渔”的实在事,激发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抓细,就是要把精准扶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啃下硬骨头,靠短期措施、常规手段已经难以奏效。只有瞄准市场和产业的结合部发力,让贫困群众在帮扶中真正找到致富门路,才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是庄严的政治承诺。履行好这份责任,兑现这份承诺,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常思百姓疾苦,多谋富民之策,发扬湖南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韧性、拼劲,按既定的时间表拿下这场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的攻坚战。

本文来源:https://www.ytyaosen.cn/zhifenxuandaxue/1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