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tyaosen.cn--院校投档线】

张伯苓电视剧观后感【1】

看了《张伯苓》以后很受感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学的校长,有一种感动、震撼,确实有很强的冲击,让我们不得不反省,甚至愧疚。看到这么一个高大的形象,至少从我个人的感受,是非常感谢摄制组能拍这么一部好片子。

张伯苓和那一代知识分子为现代教育的开启、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社会转型最关键的时刻,他们知中国,在中国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我想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作为当时教育总署,实际是教育部长,两任北大的校长,在当时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当中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身体力行,在开办新学当中,张伯苓、陶行知这样的人,在实践方面使得教育制度充满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他们的理念至今,我们应该承认他们对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刻,是我们今天常常不能企及的。现在我们经常会抱怨我们自称泱泱大国50多年,没有再出教育家,我们甚至也在想没有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我们也没有出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老舍这样的大家式的校长,大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甚至也在想我们出了很多高分生,我们拿了很多国际金牌,但是我们确实还没有培养出称得上我们社会的精英、领袖、大家的人。前面几位老师从艺术方面,从教育方面讲的,使我想到两个,50年代在院系调整的时候,受到很大伤害的是清华,当然当时很多人希望把它改成水土学院,但是清华国学当时是最强的,为什么做出那样的决定,肯定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教育,几乎可以说把清华耽误了,尤其是人文学方面。清华现在在力图恢复,但是王国维那一代人开创的国学现在可能很难。因为理工科可以靠突飞猛进,但是文科、艺术类的一定需要时间。我前不久到了西南联大的旧址,我的一个朋友在那里做副馆长,陈晓亚副部长当时到了西南联大,拨了一笔钱抢救和保护西南联大,当时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保护的非常差,除了不是原状的教室,西南联大非常惨,所谓中国历史上培养了那么多优秀大家的高校,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好好开发它的资源。

我翻蔡元培先生的传记和文献的时候,知道他走访了天津,去天津的次数非常多,访问了很多学校,可见当时南开和天津的经验,对蔡元培确定中国教育制度的时候,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个片子里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张伯苓作为大家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的完美的契合,中国教育家的完美的形象,使我感受到一个是感谢,一个是使我们更有信心地应该有一批作家、艺术家去挖掘这样丰富的资源,陶行知先生、蔡元培先生、西南联大,这些如果讲起故事,如果拍起片子,都会非常生动。而且现在好多人不认识张伯苓,当然也不认识蔡元培,我们这些人都是后代,至少我们通过学习历史知道,所以现在在这个时刻,我觉得用这种形象的方式来把他留下来,可能具有长远的意义。

这里边还谈到当时办西学的时候很重要的争论,科学技艺之争争论了很多年,这个片子里其中一个片段就是有的人认为把西方的东西拿来,就会把中国的东西毁掉。但是蔡元培先生说你知中国你才能为中国,你超越西方才能发展,那些东西恰恰代表了现代发展,吸纳了西方的东西,没有把中国的东西丢掉,特别是民族的东西没有丢掉。今天我们在教育制度改革的时候,教育部其实也饱受争议的困扰,我们这些人也算海归派,我们从国外的时候是要为中国服务的,我们敢说我们继承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的传统,是不是现在教育改革受到外国东西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濒临危险。很多人拿来主义,把很多简单的东西变成别人不能理解的东西,固然代表了一部分人学习西方的教育和方法,总结了祖国的知识分子在教育方面还是希望吸纳教育理念,把爱国的教育发展起来。

我看了张伯苓先生的办学,感到现在有的像是丢了精神一样,你说爱国主义的东西有没有,我们天天升旗,但是孩子对祖国的东西越来越淡了。教育界看了《张伯苓》以后,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兴奋更激动,最近这封信在总书记那儿批示以后,中央也好,教育部也好,都做调研,大家在想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前不久我在会上说过这样一个观点,理论界现在争论好像没有什么起色,如果有另外的语言能表达一种教育,我觉得可能会对教育内部的争论产生一种力量。所以我看了《张伯苓》以后,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达对教育的理解。所以现在学教育的人,或者是搞教育的人,从这个片子里受到一些启发。

张伯苓电视剧观后感【2】

十年前的八月三日,在我初一升初二的暑假,央视八套播出了这样一部电视剧。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宣传片花里写到“他是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他用实践吹响新式教育的号角,他的大情大义大智大勇。”

那时候我和其他上初中的孩子一样,假期的时候每天都要上补习班补课,从早补到晚。也有些贪玩,喜欢奔跑,喜欢跟男生踢球,喜欢听班上的女孩子讨论听不懂的娱乐八卦,喜欢看电视,喜欢胡思乱想……那时候,我的成绩是班级的中等,在全校1200人中能排个300多名,忽高忽低吧。老师不是很喜欢我,尤其是班主任,经常打我的手板,说我学习不努力,每天就知道玩,还拐着同桌跟我一起嘻嘻哈哈。那时候我没有一个确定的理想和目标,上初中就是为了考高中呗,我那个成绩不上不下的,好一点的时候能考进省重点,差一点的也只能上市重点。老师总对我说:“你要点强,别成天就是玩着学。”可是除了玩,我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我更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家长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从小应该树立什么理想,长大要做什么职业。他们只是盯着我的成绩,排名,然后跟同事家的孩子比。我记得初中第一次大型考试考了五百多名,母亲同事家孩子考了五十多名,自尊心很强的我,唯一一次为自己的糟糕成绩落泪。所以那个时候我也只是知道学习是为了考得更好,让父母别那么没面子,仅此而已!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我十三岁的时候看了这部电视剧而改变。

中学的时候,父母总是管制我不让我看电视的,每天的学习任务很重,也使得我没有时间看电视。但是很奇怪的是,这部电视剧播出的前一天,我突然发高烧,浑身都紫了,病因不详。为了养病,我也只能在家躺着看电视了。所以这部二十集的电视剧,我几乎是一个镜头都不落下,从头看到尾。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启迪,而是在我年轻的心里,播下了一种情怀。我的人生观,家国观,由此奠定。

为什么而学习?

小的时候总听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句,但那对我而言也只是名句,因为我生长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国家,生活在宽裕富足的家庭。我没有中华没有崛起时候的体会,也不知道什么是爱国。所有的词汇,那么抽象,那么遥远。而电视剧给我呈现的是,中国被日本侵略,被迫割让土地,年轻的张伯苓就是亲眼看到清王朝把日本租借的威海卫转交给英国,而弃武从教。当他跟父亲说“如今的大清国已经烂透了”唯有新式教育才能改变中国时,我依旧不能理解,一个教书匠凭什么能改变落后挨打的中国?

在张伯苓办学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与旧式私塾教育的冲突,当私塾先生把《天演论》当作邪书烧毁时,他对旧教育彻底失望。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他看到的是愚昧的义和团满街喊杀洋鬼子,同时也结识了两位熟知中国历史文化野心勃勃的日本青年。这让张伯苓萌生了去日本考察的想法,当他在日本发现一个普通马车夫竟然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的时候,他深深地感到两国民众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源于教育。所以后来张伯苓在制定新式教育理念的时候,就有“允公允能”即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从那之后,我也开始看新闻读报纸,感觉眼界突然就开阔了。不知不觉地,也亲眼见证了中国这十年。

剧中有一段张伯苓的内心独白,在学校经费紧张不能继续维持的时候,张伯苓在雪地里漫步,他说“我们的目的就是为我中华之崛起,造以有用之人才。”看到此,我才算明白了一点点张伯苓办教育的初衷。他把所有的精力和希望都投进教育,是希望培养能够复兴中华的人才。而我,算不算呢?

后来我看过几本书,一本叫《过去的大学》,一本叫《中国大学校长》。里面除了讲张伯苓,也写了蔡元培,马相伯,陶行知,竺可桢等等一批中国近代教育先驱者。这些教育家们都是秉持着“为中华之崛起”的目的去办学校办教育。我突然就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也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即国培养人才,为国学习知识成为栋梁。这种启迪远远比我做多少练习题,开多少次爱国主义形式班会都有意义。从此,我也树立了一个远大理想,总有一天,我也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做一个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喜爱历史

剧中主要讲述的是张伯苓先生的一生,从十八岁到七十三岁。从甲午海战,国帜三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再到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乎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每一个大事件。当时对我这个初中生来说,可以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背景。从那以后,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剧中的历史背景,我开始读历史书,还专门办了一张市图书馆成人的借阅卡。平时闲暇的时候,我不再贪玩,而是去图书馆里读书。看历史,看政治,看文学,看文艺……这个习惯从初二一直保持到高三。以前因为成绩不突出,我经常是缺乏自信的。可是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原来我的知识量那么多,比别的同学知道更多的历史事件,可以和师长们讨论历史时政。渐渐地我也有了自信。我的历史成绩一直是第一,这是我中学时代最骄傲的事情。

人的思想有了改变,就会立刻体现在行为上。初二开学之后,我的学习状态也发生了改变。因为我觉得自己背负了很多,那些教育家们的理想,那些先辈们的希望。我的成绩自然而地就进步了,这种改变悄无声息。我曾经和张伯苓的扮演着唐国强老师提到此剧,当我说“它改变了我人生,让我从孩子的状态逐渐成熟时。”唐老师会心地一笑。这可能也他塑造的众多“民族脊梁”中的一个典型角色吧。

当时我还背了几段经典的台词,张伯苓跟张学良演讲的“中国不亡有我在”,南开被炸之后“再造一个新的南开”。几段台词大气磅礴,朗朗上口,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时期,我在编演的话剧的时候,也融入了电视剧中的一些元素。

  南开情结

都说南开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学校,南开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学府。从初二的时候,我就以南开为目标,先是考入省重点中学,再考进实验班。成绩一直都在进步,但是,我的梦想止步于高考,后来两次考研究生都没能如愿。也许,这只是一个梦,此生注定没有缘分。

我还记第一次去南开大学,在张伯苓先生的雕像前鞠躬的情景。可能我没有机会进入南开读书,但是我也是受张伯苓先生教育思想影响的人。

我确实是因为这部电视剧才知道周恩来是南开培养的学生,又从当时采访主创的节目中得知温家宝也是南开走出的学子。至于对两位总理的感情,不作多述,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召我一生,是我永远的榜样。

电视剧片尾曲是南开校友阎肃老先生作的词,我至今依旧能哼唱得出。

滔滔黄海 冲不掉国耻民哀

贫散愚弱 酿成了华夏之衰

斩棘披荆 苦耕耘何计成败

赤心热血 荐轩辕创业南开

征贤良 育英才 抗暴虐 扫阴霾

历史车轮 谁推进

有志气的中国人 大家一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ytyaosen.cn/yuanxiaotoudangxian/43277/